为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股票中的杠杆,“五育”并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要求,发挥美育“以美润心、丰富精神、温润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2025年3月26日,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基于美育浸润的中小学艺术疗愈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在海淀教科院正式启动。
课题将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与海淀区小、初、高不同学段的20所课题实验校,开发系列中小学艺术疗愈课程,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拓宽学校美育育人价值。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北师大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主任李红菊、海淀教科院科研管理所所长宋永健等领导及专家出席启动会,会议由海淀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赵方军主持。
展开剩余83%艺术疗愈 创新“以美润心”教育实践
海淀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科研员郝赫作为课题负责人做开题报告,就群体课题的政策背景、文献调研、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计划以及预期成果等做了说明。课题将基于中小学美育浸润行动,依托北师大艺术治疗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组建海淀区艺术疗愈教师研究共同体、开展师资培训、开发并实施系列艺术疗愈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美育“以美润心”的重要作用。
赵方军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实验校和执行人的基本情况,并就群体课题的科研模式、课题推进的工作安排等做了说明。他强调,艺术疗愈能够发挥艺术教师的专业优势,要“有点有面”地助力海淀中小学师生身心健康教育,即各课题校不仅要聚焦有代表性的艺术疗愈问题深入挖掘,还要让群体课题的研究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普及和推广“艺术疗愈”这一美育润心的有效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艺术教师靳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介绍了人大附中近两年的艺术疗愈实践经验与思考。附中不仅有着由艺术、心理、计算机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艺术疗愈团队,还尝试使用AR、VR等新技术帮助降低学生实现艺术表达的门槛。加入艺术疗愈群体课题的研究,使得子课题校在区域层面形成合力,同时还能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疗愈成效评估、疗愈过程的安全性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专家引领 提升艺术疗愈师资素养
甄巍作为开题专家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与海淀教科院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科研的相互支撑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他对课题启动会上的音乐开场与巴扬演奏赞赏有加,认为艺术能够关注到学校师生的情感发展,对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他对课题提出两点建议:
设计好艺术疗愈教师培养的课程方案,科学有效地推进培训工作,促进不同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基于疗愈的融合协作。
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又要以成果为导向,聚焦学校艺术疗愈关键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争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性成果。
设计好艺术疗愈教师培养的课程方案,科学有效地推进培训工作,促进不同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基于疗愈的融合协作。
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又要以成果为导向,聚焦学校艺术疗愈关键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争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性成果。
海淀教科院美育专家李金祥表示,基于过往音乐疗愈的相关尝试,相较医院对身心的物理治疗,音乐疗愈能够予人精神上的引领、引起人身心的灵动,使人在美的感知中陶冶情操,获得疗愈。艺术疗愈群体课题是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的研究抓手,希望课题实验校的各科教师将学校实践经验与课题学术理论的引导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育人实践。
吴颖惠对艺术疗愈群体课题的开题表示祝贺。她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艺术实践活动相较于传统的言语说服教育有着独特的心育优势,在中小学开展艺术疗愈是“以美润心”的创新性教育举措,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群体课题卓有成效的推进,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希望课题能够积累丰富的案例和资料,深挖和拓宽艺术与美育的育人价值。
会议开场由来自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王燕老师进行巴扬琴演奏。
海淀区艺术疗愈群体课题的启动是对“五育”并举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创新性尝试,同时也是对美育浸润行动的进一步落实。未来群体课题将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艺术疗愈活动,并做好案例的梳理与推广工作。
发布于:北京市